一個橋梁工程師一生能造多少橋呢
我們的前輩
可能一輩子只能見證一座橋的誕生
我們這代人
之所以能參與一個又一個超級工程
是因為我們生在一個勇毅前行的新時代
成長在中華民族奮力進取的新區(qū)間
行進在一個偉大的新征程上
伶仃洋的碧波之上,橫臥著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——港珠澳大橋;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——深中通道。
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,是“一國兩制”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,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(qū)建設具有重大意義。開通6年來,港珠澳大橋邊檢站驗放出入境人員超6200萬人次,出入境車輛超1270萬輛次。
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(qū)核心交通樞紐工程,全長24公里,集“橋、島、隧、水下互通”于一體。通車后,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進入“半小時生活圈”,實現(xiàn)了陸地和航運的“硬聯(lián)通”,促進了經(jīng)濟和產業(yè)的“軟聯(lián)通”,將粵港澳大灣區(qū)加快融合發(fā)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。
寧進進,參與建設這兩個超級工程的一名隧道工程師。大家形容他的工作是,“深海穿針、海底繡花”,但他要穿的每根“針”重達8萬噸,孫悟空的“如意金箍棒”——定海神針,也不過1萬3千多斤。他們要操作的1根“針”,相當于孫悟空的1萬根“針”!
2017年5月2日,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“最終接頭”對接成功,沒達到他們給自己設定的工程標準。盡管外國專家驗證滴水不漏、可以交差;盡管媒體慶功的報道,早已鋪天蓋地。但大家頂住壓力,返工精調。
因為作為一名工程師,技術水平和道德操守缺一不可。從自己手上交出去的活兒,要經(jīng)得起至少120年的考驗!
誰知,返工精調時意外發(fā)生。寧進進臨危受命,獨自在海底度過了人生最難熬也最難忘的12個小時。“最終接頭”精調后2.8毫米,比最初對接的15厘米降低了60多倍,這就是他們跟自己較勁的結果!
港珠澳大橋建成后,寧進進來到深中通道,第一次站上了沉管浮運安裝的總指揮臺。他帶領團隊繼續(xù)較勁,將管節(jié)對接誤差的精度連續(xù)鎖定在1厘米以內,也就是10毫米以內。用一次次的“毫米級”,證明了中國的團隊、中國的裝備!
人們都說,中國是“基建狂魔”。中國的建設者,胸懷狂野的夢想,卻也腳踏實地。他們用極致的專業(yè)精神,創(chuàng)造出了這魔法般的奇跡。
從這些“不可能”到成為現(xiàn)實的故事里,你會看見何謂中國匠心、何為中國力量。
一個橋梁工程師一生能造多少橋呢?寧進進說,我們的前輩,可能一輩子只能見證一座橋的誕生。我們這代人之所以能參與一個又一個超級工程,是因為我們生在一個勇毅前行的新時代,成長在中華民族奮力進取的新區(qū)間,行進在一個偉大的新征程上!
寧進進本科專業(yè)是水利水電工程,研究生專業(yè)是港口、海岸及近海工程。“百川到海,海闊天空”。這不僅是一名海上工程師的職業(yè)軌跡,更是無數(shù)中國人打拼出來的國運氣象。
2024追光而行,2025向陽而生。